回转窑6种火焰形状,哪种煅烧效率更高
1、前言概述
最理想的回转窑燃烧火焰形状是在任何断面上保持圆形,纵向剖面应为“棒槌形”,这种火焰形状既有效保护窑口,更使火焰长度在整个烧成带进行高效的热交换,提高窑的产、质量,降低热耗,保护窑皮和耐火砖,延长使用寿命,同时又能保护燃烧器喷头不会过早烧坏,保证筒体温度均衡。
2、活泼型火焰
如图 1 所示,这种火焰形状、长短、黑火头长短均较适宜,对熟料煅烧质量、煤粉的燃烧效率最为有利,满足烧成带的温度要求,热耗较低,整个火焰活泼有力。它是操作者所希望回转窑得到的火焰形状,也是正常煅烧生产时应该具备的火焰形状。
图1 活泼型火焰
3、长黑火头火焰
如图 2 所示,这种回转窑火焰的黑火头较长,燃烧效率下降,前温提不高。形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:
① 煤质差,发热量低,灰分大,煤粒粗,水分大等;② 回转窑燃烧器有故障,造成煤粉与风混合效果不好,燃烧速度缓慢;③ 燃烧器使用不当,外风偏大,内风偏小,风煤配比不当,风量不足。
图2 长黑火头火焰
出现这种火焰形状时,应及时分析查找原因,检查煤质和细度是否合适,回转窑三风道燃烧器螺旋叶片是否损坏,风量是否足够。另外操作不当也容易出现该种火焰,例如篦床速度太快,出现薄料造成二次风温低,窑口有煤粉圈等都能导致黑火头过长。
4、缓慢型火焰(长火焰)
如图 3 所示,这种火焰在烧成带火力不集中,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内风过小,旋转不力不能扩散;外风过大,抑制扩散能力过强,拉长火焰。但在操作中遇到前温过高或火砖有烧流情况时,采取此种火焰能及时有效缓解;另外在点火、投料前或回转窑挂窑皮时也可使用此种火焰形式,待正常时再行改变。
图3 缓慢型火焰
5、扩散型火焰
如图 4 所示,这种火焰形状短粗,属不正常火焰形状,其形成主要原因有以下4 种:
图4 扩散型火焰
① 烧成带回转窑窑皮有结圈和大料球,促使火焰前逼,往往造成前温过高,窑内发浑,来料不均,主机电流波动较大,窑尾负压增大。若不及时处理将会导致烧坏窑衬或熟料质量不合格,产量下降。
② 多风道喷煤管使用不当,内风过大,外风过小,回转窑二次风温高造成前温过高集中,容易烧坏窑衬。
③ 内风道端部旋流角度过大,回转窑外风控制不住,扩散严重。
④多风道喷燃管的拢焰罩烧坏,造成火焰扩散。发现此形状火焰,应及时检查回转窑是否结圈,内外风的比例、二次风温是否过高、窑尾负压是否过小、螺旋叶片倾斜角度是否恰当。
6、碰窑皮火焰
如图 5 所示,这种火焰偏离物料向上,极易冲刷窑皮,缩短耐火砖的寿命,使筒体温度升高,火焰形状很不正常,不利于传热和熟料质量。产生的原因如下:
① 燃烧器在窑体截面上的位置不正确,偏向中心线上方,在窑体6m 处极易发生回转窑红窑。
② 喷煤管过分靠外,二次风过大造成冲击使火焰上浮,主要是由回转窑冷却机操作不当或窑头罩漏风严重造成。
图5 碰窑皮火焰
发现此形状火焰,应及时检查燃烧器在回转窑筒体横断面上的位置是否正确,窑头漏入冷风量是否过大、二次风量是否过大等,针对原因及时处理。
7、舔料型火焰
如图 6 所示,这种逼近物料回转窑的火焰也不正常,极易造成煤粉圈长得过快,不利于火焰传热,影响熟料质量增加煤耗,产生原因如下:
①燃烧器在窑截面位置不当,过多偏向中心线下方。
②内风道管的支撑点磨损下沉,造成煤风出口失圆。
图6 舔料型火焰
出现此种火焰形状,应及时检查燃烧器在窑筒体横断面上的位置是否正确、中心线偏移角度是否合适等,针对原因及时处理。
上一篇:等离子感应炉炉体的构造